中国农业机械网 - 农业机械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政策法标 | 行业分析 | 推广培训 | 企业新闻 | 农机质量 | 农机市场 | 农机技术 | 抗旱保苗 | 国内动态 | 国际动态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农机质量 > 丰收背后的大国实力丨藏在2000万亿条农机数据里的丰收密码
7.biz | 商业搜索

丰收背后的大国实力丨藏在2000万亿条农机数据里的丰收密码

信息来源:noojoo.com   时间: 2022-12-14  浏览次数:20

  国家统计局昨天(12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粮食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力量,现代科技在不断重塑农业生产,更高产的种子、更智能化的装备、更高效的农艺,都在不断涌现,也让农业生产更加现代化。

  一块盐碱地里的“科技含量”

  在今年丰收的1.3万亿斤粮食中,有不少来自盐碱地的贡献,下面我们去看看盐碱地是如何在科技力量之下焕发生机的。

  山东省巨野县甘庄村,就坐落在盐碱地上,隆冬时节,土地上绿油油的麦田宛如绿毯。

  山东省巨野县甘庄村种粮大户 王士东:小麦现在苗齐苗壮,长成这样来年出穗就有保障了。现在看来,来年每亩地得有千斤产量。

  而这样的变化,靠的是对盐碱地土壤的改造。

  技术人员将带有孔隙的管道铺设在地下,灌溉或者降雨后,管道上层的盐分就会溶于水,紧接着汇入管道,通过管道流出这片土地,带走盐分。

  现在,甘庄村的土壤盐分从6‰降到了3‰以下,适应了粮食作物的生长。

  巨野县盐碱地修复治理项目技术组组长 韩继良:通过技术压碱改良土壤,全县盐碱地改良率达到95%以上,粮食产量超过1000斤的面积,已经达到10万亩以上。

  仅仅“改土”还不够,为了挖掘盐碱地的潜力,很多地方在“改种”上寻找突破。

  在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眼前这片2000多亩的盐碱地,小麦长势良好,靠的就是改良小麦耐盐碱品种。

  而这些种子,都是村里从山东省种子总站50个耐盐碱小麦品种中海选出来的。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邢呈军:每个品种我们至少试种三年,每年都要筛选出1~2个品种。就是这样的大浪淘沙,仅仅去年亩产600公斤以上的品种我们就选出了两种。

  今年8月,山东首个耐盐碱彩甜糯玉米品种正式诞生于滨州市无棣县,经专家组测产,鲜穗亩产量为1333.4公斤。而为了培育出这颗能在盐碱地上高产的玉米种子,远在200公里之外的山东省农科院里,刘霞和她的科研团队付出了整整十年时间。

  山东省农科院育种专家 刘霞:我们团队是6个博士,5个研究生,从2012年开始这十年筛选几千份材料来研发这个玉米品种,因为它既要耐盐碱,还要抗倒伏,还要高产量,所以就得不断实验、培育,实验的次数已经记不清了。

  十年磨一剑,而在全国,科研人员培育的950个区域适应性更强的品种,让每一块耕地都有了适应自己的种子。

  今年夏收和秋收时节,盐碱地里的阵阵麦浪,颗粒饱满的玉米,就是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最好致敬!

  2000万亿条农机大数据里的丰收图景

  科技的力量不仅存在于种子和耕地之中,也活跃在各类农机里。“麦收”“秋收”,是农民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农谚中常以“争秋夺麦”来形容收获的忙碌。今年,装上了北斗定位系统的国产农机在田野上画出了一张张收获热力图。我们来看看农机大数据记录下的丰收图景。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占75%。在刚刚过去的秋粮收获阶段,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水稻、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超过94%、80%、82%。

  这是1.2万台玉米收割机画出的作业热力图。从9月22日起,玉米进入丰收的高峰期,大面积的红色热力区域覆盖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这些地方都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

  如果说秋收是千万台农机大规模作战,那夏收则是农机跨区迁徙,与时间赛跑。追踪5万多台跨区作业的小麦收割机运行轨迹,我们得到这样一张小麦“夏收”图。

  5月17日,湖北钟祥,80多万亩小麦正式开镰收割,打响了夏收跨区作业的第一战。此后一个多月里,小麦由南向北陆续成熟,农机的轨迹也一路追逐。

  5月29日,小麦主产区河南、安徽进入了集中收获期,夏粮大面积收割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农业设备和农机手投入“三夏”会战中。

  在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就有50万台套农业机械、28万名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手活跃在6000多万亩农田中。6月底,活跃农机的数量逐渐减少,夏粮主产区的麦收基本结束。

  分析5万多台农机产生的轨迹数据,我们找到了一位夏收冠军。这台来自河南驻马店正阳县的农机,“三夏”季节里,工作时长达到1500个小时,作业面积超过1.9万亩,相当于2000个青壮年连续劳作10天的工作量。

  从夏收到秋收,超过13万台现代化农业机械,用2000万亿条大数据,唱出了一支时序更替的四时农业丰收曲。

  农田里的“中国制造”

  一年四季,不管什么样的地形,也无论是小麦、水稻,还是玉米、大豆,都有自己的“专属”农机,而这背后,正是我国不断升级的农机装备制造能力。

  眼下,冬小麦的播种已基本结束。在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河北衡水,为实现农业节水的目标,今年的小麦播种,当地选用了既能播种还能同步铺设滴灌灌带的农机,水通过灌带,会以水滴的形式滴入小麦根部,一年两季每亩就能节水90立方。

  在丘陵山地,国产的山地单轨运输车穿梭在四川眉山丹棱县高低起伏的果园里,解决了丘陵地区柑橘搬运难题。不到20分钟,便可完成700米的山地运输任务,每亩每年节约人工成本500元。

  不仅如此,农忙时节,水稻机械直播、玉米籽粒机收、油菜全程机械化等4000多种我国自主研制的农业机械装备,驰骋在高原、极寒、平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的田野里。

  而搭载了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农机,更是让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今年秋收,在北京海淀区的京西稻智慧农场,基于强大算力支撑的智慧农机控制系统,让技术人员坐在办公室就可以远程开启这台无人收割机进行收获作业,每小时作业面积达到15亩。

  北京博创联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陶伟:在智慧农业这个领域,算力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一套非常有算力的这种控制系统,能够把所有核心的、外部的传感器信息有效采集进来。从今年的实际收获来看,节约了大概80%的人工,水稻产量有15%左右的提升。

  除了拥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智慧控制系统,越来越聪明的北斗导航系统也来帮忙助力。在江苏盐城的这个家庭农场,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小麦条播机正按照北斗规划好的播种路线匀速前进,施肥、播种、覆土等作业一气呵成,作业误差在2厘米以内。十年来,我国带有北斗定位功能的智能化农机从不到1万台增长到今年超过90万台。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杨敏丽:我们已经有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的产业体系,大概能够满足90%左右一般性的农机需求。现在国内的智能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发展比较快,对我们的产量的增加、今后产量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总动力达到10.78亿千瓦,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

  科技种田 一位留守老人的丰收

  科技在助力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在帮助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老人实现丰收。郭文才是黑龙江克山县的一位留守老人,一个人40亩地,今年还比往年多挣将近1万块钱。老郭的丰收背后,又是什么样的故事?

  尽管现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已经进入了冬闲时期,但郭文才却闲不住,一大早就来到村里的农机合作社,和大伙儿商量来年种什么品种。今年他家的近40亩大豆喜获丰收,再加上大豆的市场行情不错,近8吨的大豆卖上了好价钱。

  黑龙江省克山县西河镇和平村村民 郭文才:去了服务费,我剩了四万三千元,比自己种多收入八九千。不种地,反而多挣钱了,这种好事头一次经历。

  今年57岁的郭文才已经在村里种了大半辈子地,和以往不一样的是,曾经的“种田老把式”今年当起了甩手掌柜。不种地,却还比以前多收入八九千,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郭文才所在的克山县西河镇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产地。镇上像老郭这样的留守老人有1800人,占常住人口近四成。他们手里多则几百亩地,少则也有几十亩的土地,但他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家中缺劳动力,谁来帮忙种地?

  为了帮助像郭文才这样的留守老人解决种粮难题,郭文才所在的克山县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管等社会化服务,推出全托管、半托管、环节式托管等托管方式,留守老人可以根据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托管方式。

  虽然政府高度重视这件事儿,但是对于第一次托管土地的种田“老把式”郭文才来说,心里还是犯嘀咕。

  黑龙江省克山县西河镇和平村村民 郭文才:万一合作社管理当中出现了问题,影响了收成,我的保障从哪里来?

  黑龙江省克山县西河镇党委书记 邓守权:政府作为监管方和见证人,组织村组干部和托管代表对托管工作进行全程的监督,让留守老人对托管工作心里更托底。

  政府全程参与监管,老郭的担忧得到妥善化解。他把自家的38亩土地托管给了村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这回合同是签了,但是把土地当成命根子的老郭心里还不踏实。每到农忙时节,他都要自己到地里去看看。不看不知道,一看,老郭还真吓了一跳。

  黑龙江省克山县西河镇和平村村民 郭文才:人家好多先进设备我都没看过,原先我种小垄的时候,一亩地就播十斤,如今种大垄密植,人家一亩地能播到12斤,产量就上来了。喷药设备都是智能化,还省药还省肥,喷的效果还好。

  这下老郭明白了,地还是那块地,但更加精细化、更有科技含量的种植方式却让这块地的价值更高了。他这个小农户也搭上了“现代农业的快车”。

  天祥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赵海涛:我们从种到收实现全程机械化,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60%实现农业数字化管理,做到提质增效。我们合作社还有十多台套大型农机具,自建有烘干塔、仓储库,提供产销一体化的全链条服务。

  今年,合作社的5900亩大豆喜获丰收,亩产在400斤以上,这可比老郭自己单种地要增产50斤。如今,克山县培育的规模经营主体达到了20家,带动主导品种配套技术推广到位率达70%以上,统一供种率达90%以上。从经营主体到种粮大户,再到像老郭这样的留守老人,都享受到社会化服务带来的红利。

  如今,这样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全国已经达到了104万个,服务的小农户数量超过8900多万户。

  (总台央视记者 张勤 岳群 梁丽娟 王凯博 丁雅妮 陈博 李卉 刘成 李琳 薛建启 宋建春 张志 张昊 杨瑞 陈昱彤 黑龙江台 克山台 山东台 无棣台 巨野台 衡水台 江苏台 安徽台 河南台 四川台)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农业机械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