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队从冷兵器时代走来。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头等主力,骑兵部队以其“昼行一千、夜行八百”的快速机动力,打破了古代军队长期固守的“阵而后战”的僵化格局。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骑兵的三次西征,更是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之作。在此后长达五个世纪的疆域争霸中,骑兵部队始终掌控着陆地战场的主导权。
直到十八世纪末,随着后装式燧发枪的大量使用,人类战争才开始迈进热兵器时代。昔日纵横驰骋的骑兵部队在排枪射击下,一次次人仰马翻、尸横遍野。又过了将近百年,马克沁重机枪的问世,彻底终结了骑兵部队在陆地战场的主导地位。
此时,人们发现,光有机动力不行,要想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还必须掌握强大的火力。于是,军队里装备的火器层出不穷,由火枪到机枪,由机枪到火炮,由小口径炮到大口径炮,由单管火炮到多管火炮,火器的威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武器的体积和重量也都显著增大了。
这就给部队的机动,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面对日渐增多的笨重的火炮,如果依靠人力拖拽,部队将丧失机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前的骑兵部队转型为辎重部队,马匹解放了士兵的双手,不仅充当了火炮的搬运工,还能用来运输日益增多的物资器材。
由于骡子的耐力强于战马,部队的运输工具便开始从单一战马,发展到骡马结合,从而逐渐实现了骡马化。随着二十世纪初汽车的日益普及,部队开始使用轮式卡车来牵引火炮或运送物资,于是,摩托化部队便应运而生。
摩托化部队对道路条件的依赖较大,一旦离开公路,机动力便大打折扣。为了提高部队的越野能力,一些采用履带底盘的坦克、装甲车及其它牵引保障车辆,开始被编入行军纵队,拥有强大火力的热兵器时代部队终于可以像冷兵器时代的骑兵那样,可以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了。
随着发动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人类可以将大功率发动机安装到战斗车辆上,于是,部队机动工具在采用履带底盘的基础上,不仅有条件安装火炮,还可以外罩一层装甲,从而在拥有机动力和火力的同时,平添了防护力。
由于这种兼具机动力、火力和防护力的部队有能力克服大多数地形障碍,可以在战场上实施大范围机动,这就使得直升机或固定翼战术飞机伴随其行动成为一种可能。于是,在二战时期,采取这种空地一体进攻手段的部队开始称雄战场,机械化部队便由此诞生。
综上所述,通过对冷兵器时代以来军队发展历程的回顾,不难发现,为了解决机动力与火力如何兼备的问题,人类军队先后经历了由骑兵到骡马化部队、由骡马化部队再到摩托化部队的发展道路。为了具备防护力和实现空地一体的作战方式,人类军队又从摩托化部队发展到机械化部队。
由此可见,机械化部队与摩托化部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机动力
机械化部队越野能力强,可以不受地形条件限制,在战场上实施全域机动;摩托化部队越野能力弱,过分依赖道路通行条件,无法实施全域机动。
防护力
机械化部队以坦克、步战车为主战装备,具备较强的装甲防护能力;摩托化部队以轮式车辆为机动平台,基本不具防护力。
战斗力
机械化部队集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于一身,且具备空地一体的立体作战能力;摩托化部队以摩托化步兵为主要进攻手段,不具备立体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