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李华高中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手持镰刀、大锹、锄头等农具,弯腰驼背一个劳作姿势持续几小时,难得有一次喘息机会。这样繁重而超极限的劳作,让当时满怀憧憬的年轻小伙李华苦不堪言。1983年村里实行土地改革,土地“包产到户”了,但一切好似并未改变。为伺候好这“温饱田”,农忙时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仍然延续着牛拉犁、马拉车、人工播种的传统劳作方式。心思活络的李华想着,怎样才能减轻大家的负担,让这繁重的劳动更省事些呢?思量再三,他终于下定决心于1986年购进了一台东方红150型播种机,一时间成了十里八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到现在李华依然记忆犹新,总价7100元的机器,由于缺少资金他想方设法贷了5 000元才买下,贷款还了3年。
当时村里有60马力(1马力约等于0.735 kW)的拖拉机,可以犁地、旋地。但是播种机村里人没见过,更没有用过,李华的“创举”在村里可是个新鲜事。有了这第1台播种机,李华面临的第1个难题就是乡亲们的不接受。那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万一机播失败了,一家人全年的口粮就泡汤了,谁敢冒险啊。对于乡亲们的顾虑李华都明白,但他坚信自己的选择不会错。为打消乡亲们的顾虑,李华就先从自家下手,经过实践,他发现人工播种玉米1亩地用2.5~3 kg种子,机播只需要1.5~2 kg。看到了播种机能省种子,乡亲们才慢慢放下顾虑接受了它。李华也由此开启了他的农机事业。清徐融媒
